随着中国纪录片产业越来越国际化,中西方的碰撞也愈发显见。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与中国人眼中的中国,到底有哪些差异?
“中国地大物博,有很多在西方没听过没见过的故事,我觉得现在正好是一个把中国故事讲给世界听的好机会。”
在2018年新鲜提案真实影像大会上,作为第一次来到新鲜提案大会的决策人,Thom Powers对这次大会感触颇深。
对于Thom Powers来说,新鲜提案大会是非常有意义的,大会将制作方、发行方等纪录片产业的各个构成部分联系起来,搭建一个关系网和平台。“我可以获取和了解每年提出的最新鲜、最有趣的作品,今年新鲜提案真实影像大会上进行提案的很多作品都非常优秀,有一些我认为可以走向国际电影节,希望在不久的将来看到这些成片。”
Thom Powers曾是一位纪录片导演,并为HBO 和PBS 拍摄过纪录片。如今,身为多伦多电影节纪录片单元策展人以及美国最大的纪录片节DOC NYC的艺术总监,Thom Powers希望通过这次转型能以服务者的身份,去给更多的制作团队提供帮助,为优秀纪录片的筹备和发展搭建平台、建立联系,让优秀作品呈现在更多的观众面前。
西方人想听什么样的中国故事?
国际化,从话语体系上和世界达成真正的接轨,不再自娱自乐——这可以说是中国影视创作者的一大心愿。让全世界聆听中国故事成为中国影视创作者孜孜不倦的追求。
曾经我们最想让西方人知道长城、故宫、瓷器、茶叶、丝绸……可是西方人真正想了解的,又真的是这些吗?
在两天的时间内,《行走中国》《山上山下》《无尽的航程》《城市梦》《雪豹喇嘛的电影节》《内心的巅峰》等涵盖长短片、系列长短片、VR项目在内的20部提案在新鲜提案大会依次亮相。此次入选的20部作品类型多元,视角独特,关照于生活的多维层面。而这些提案中,最吸引Thom Powers的是陈为军导演的《城市梦》和赵琦导演的《无尽的航程》。
《城市梦》讲述一个占道亭经营水果摊的小商贩王天成和城管之间由于行政管理上的冲突,引发的一系列事件,小商贩从最初的对抗斗争到最后的充满感激;《无尽的航程》则讲述了一个关于中国航海人郭川跨太平洋航行途中失联的故事。“《城市梦》这个片子是很有意思的,它展现了真实影像和人性的一些方面,里面略带冲突的复杂关系让影片看起来很有意思。” Thom Powers认为,这种“有意思”体现在社会普通民众、小人物与政府的对抗上面。“政府(城管)在做一件很困难的工作,而商贩对此的反抗和冲突其实构成了它的一大看点。”
“以往我们对于纪录片的印象就是严肃的、故事性很强的。而《城市梦》《无尽的航程》这类影片能与观众产生共鸣,有一种互动式的感受,同时这样的片子也适合跨国界、跨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随着中国纪录片产业越来越国际化,中西方的碰撞也愈发显见。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与中国人眼中的中国,到底有哪些差异?英国纪录片导演Patrick Carr从一个外国导演的角度给出了答案。基于外国导演对中国的历史文化理解得并不深刻,且他们的目标受众大多是外国观众,所以他们会在叙事方式上尽量贴近外国观众的理解方式和逻辑方式。例如,他们更喜欢有趣的故事、表面上非常“中国风”的事物、中国人生活及思想上的变化,且在制作的过程中他们会花更多篇幅去解释中国文化。“两种镜头之下不同的到底是什么,我很难确切地说出来。但是在我待在中国的这15年里,我感受到中西方视角的差异其实在缩小。”
“不同的目标观众有时决定了影片的叙事方式。”Thom Powers给纪录片创作者的一个建议是,创作者首先要清楚自己作品的目标观众是哪些人,是本国人还是与国际受众接轨。“如果你的作品是给中国人看的,那么其中一些跟中华文化相关的内容可能不需要过多的解释;但如果你想要外国观众看懂,就要考虑到文化差异问题,用什么样的方式讲故事、怎样缩小文化差异使国际友人明白值得思考。”
让纪录片走进电影院
“纪实影像就是纯粹地记录真实发生的事情,这种纪实影像给人的感觉是时刻保持‘新鲜’,令我们总是在真实的故事中不断学习和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经历。”相比虚构式电影Thom Powers更偏爱纪实影像,在他看来,无论长片还是短片,它们都各有千秋,不能简单的说一个比另一个更有优势。“制作时选择长片还是短片这都要取决于内容,有时候短片或许无法将故事深刻的讲明白。”
过去纪录片往往在传统媒体——电视上播出,而现在互联网平台的发展也赋予纪录片新的传播方式,扩大了影响力。ThomPowers表示,过去五年里,美国Netflix、亚马逊等公司就给纪录片创新了播放平台和方式。这对纪录片产业来说是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