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纪录片中的变与不变,且看央视纪录频道的新思考

2020-09-09 14:00:42

从去年10月宣布全新改版,推出九大首播时段,到今年在记录抗击疫情、追踪社会重大热点新闻、脱贫攻坚中冲锋在前,重新出发的央视纪录频道让人眼前一亮。那么,在媒体融合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央视纪录频道在纪录片融媒体创作上有哪些探索和收获?在重大主题和新闻热点的创作上,又有哪些经验和思考?

9月8日,2020新鲜提案·黎里真实影像大会携手中央广播电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纪录频道(CCTV-9)共同举办了新鲜对话——“CCTV-9融媒体创作新征程”活动,与会嘉宾围绕央视纪录频道的融媒体短纪录片、重大主题纪录片创作等话题展开讨论。

 


1


以专业积累为基,探融媒体转型之路 


近年来,随着媒体融合的推进和短视频的流行,传统纪录片的生产传播机制面临着不小的挑战,作为国家级纪录片制作播出平台,央视纪录频道在这方面的探索备受瞩目。

 

2



面对这样的传播环境,频道的特点在哪?优势在哪?如何把频道的优势发挥好?尤其是面对重大主题、社会热点时,频道也一直在思考应该怎样去快速回应,怎样才能在融媒体环境下做出自身特色。”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纪录频道副总监史岩对此深有感触。


 

3



在他看来,不论传播环境如何改变,“专业品质”始终是纪录片不变的核心。他举例说,“比如,针对今年的突发疫情,我们中心及时做了融媒体短纪录片《武汉:我的战“疫”日记》,都是从身处一线的普通人那里征集来的鲜活素材;同时也在做一部同题材的长纪录片《2020春天纪事》,从科研攻关、心理健康这样的角度来展开,专业性就很强。再比如,目前正在播出的微纪录片《理想答案 仅供参考》在网上很火,一个是因为选题好,另一个就是品质过硬,一共6集、5分钟一集,我们做了半年。”


表示,央视纪录频道的优势就是不忘初心,始终“用我们的专业精神、专业制作标准、专业手段,包括对融媒体的认识,对选题的专业经验等等,去用心打造不同类型的纪录片”。


 

4


今年7月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成功发射,CCTV-9提前策划、深入发射现场,历时1个多月,迅速完成并及时推出了10集系列短纪录片《Hi,火星》,追踪、揭秘了此次发射全过程,精彩记录了这一历史时刻。在论坛上,嘉宾们围绕着《Hi,火星》进行了分享探讨。

“这应该是第一次如此近距离的拍摄,而且是用5分钟一集的形式去反映这么重大的一个国家科技事件”,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制片人刘颖,感慨这是一次难得的新鲜尝试和体验。



5


总导演叶旻鹏对此深以为然,他指出融媒体短纪录片是“短而不轻,也不碎”。比如说《Hi,火星》通过追踪伴随式的记录,以节点为主题,每集5分钟都独立成章,最终通过日记体的形式统合为一个整体。

而这种方式,不失为是纪录片对新闻热点的一种快速有效的反应。

 

回归纪录,用纯粹影像描绘脱贫攻坚


今年是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为这一人类减贫事业壮举留下历史影像档案,是纪录片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2020 我们的脱贫故事》记录的正是中国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的生动画卷。

 


6


“我们采取了一个比较‘笨’的方式,组织和汇聚囯内擅长跟踪记录的导演进行创作”,在谈到这部由八位导演共同创作的纯纪实长片时,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社会现实类节目组制片人张旭如是感概。


7


她表示,脱贫攻坚的题材规划是比较早的,也预料到届时类似的纪录片、专题片、新闻一定非常多,那么央视纪录频道要怎么做出自身的特色呢?经过多次论证,最终选择的是通过长期追踪记录的方式,回归到纪录片纯纪实的状态。

 


8


66岁的老导演郭东升也表示:“生活永远在意料之外,永远不会按设想好的去进行。很多打动人心的场景只有在长期跟踪下才能够抓拍到”。在他看来,短、平、快的短视频只是一种形态上的变化,关键还是看瓶子里装得什么药,不管时间长短,只有抓好、拍好、讲好故事,才能抓住人心。

 


9


纵红雨导演也分享了自己的思考,虽然融媒体短片跟长片之间在传播媒介、结构方式、叙述表达等方面有很多的不同,但有一个是共同的,那就是关注生活的细节,发现生活中的有趣与美好。



10


 

对于这种不用解说词的纯纪实方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纪录频道副总监史岩表示,纪录片有为时代留存历史影像的功能,当后人来回顾2020年的历史时,像《2020 我们的脱贫故事》这种社会学纯纪实影像文本,或许会给后世更多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