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纪录频道的融媒体创新发展

2021-05-18 20:40:27

近年来,纪录片正以“小而美”的样貌拥抱市场,央视纪录频道及时推出融媒体短纪录片《9视频》和《微9》时段,为专业的纪录片人和短视频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创作融媒体短视频的平台,旨在以用户视角、新技术、新样态,打造高势能的全媒体短视频内容。央视纪录频道的融媒体创新发展成效如何?下一步将走向何方?又将给行业带来什么样的价值启发?


央视纪录频道的融媒体创新发展


5月18日下午,在“新鲜对话:央视纪录频道的融媒体创新发展”论坛上,各位嘉宾就上述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论坛由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教授张雅欣主持。


论坛首先播出了《武汉,我的战“疫”日记》《理想答案,仅供参考》《颠簸货运路》《踏歌行》《Hi新职业》的精彩片花,让大家感受到了融媒体微记录形态的丰富多元。

 

2


在谈到《9视频》和《微9》这两个全新时段时,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制片人刘鸿彦介绍到,开通《9视频》和《微9》这两个短纪录时段,是基于当下的融媒体传播生态,目的是做到长、中、短、微的全时长搭配。《微9》是5分钟一集,它的节目需要在源头上就加入互联网思维,以用户的思维去考虑选题和创意,这就造就了《微9》在题材上有自己的特点:快速反应重大新闻事件、IP化的精品创作追求和聚焦社会现实议题。以15分钟一集为时长的《9视频》,除了延续用户思维之外,在选题上侧重于有一定关注度的话题或事件;在制作层面上要做到有温度、有质感,接地气。

 

3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高级编辑唐俊分享了对《武汉,我的战“疫”日记》的观察。在他看来,《武汉,我的战“疫”日记》是对纪录片新闻化生产的有益尝试,探索了纪录片对重大社会热点进行快速反应的可能性。在他看来,这部作品能够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得以快速完成,是得益于背后的内容众筹的生产方式,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有摄像机的融媒体时代,以内容众筹来发掘纪实影像的交互生产潜力是一个值得努力的方向。

 

4


要实现PUGC式的优质内容产出,离不开优秀后期团队的加持。9视频《零点之后》、《故乡的风景》节目制片人,微9《武汉,我的战“疫”日记》第一季节目制作人卢红霄对此深有感触,她回忆了当初制作《我的战“疫”日记》的情形,在当时武汉封城的情况下,传统媒体深入一线的报道优势荡然无存,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向一线亲历者“约稿”,再由后方团队进行品质把控和后期加工成为一条可行的路径,她表示这样的一次经历,既是历练,也是荣幸。

 

5


9视频《Hi,新职业》总导演余源伟表示,新职业其实很复杂,牵涉到许多社会面向,要在短时间内去表现好新职业是很有挑战的。在他看来,现在很多年轻观众的需求是多元的,希望有情节、有人物、有情绪,又能给到很多信息,而这个选题本身是需要进行一定的新职业介绍,带有一定的科普性质。所以《Hi,新职业》最后决定聚焦在一个人物、一个情节上,并带出更多新职业的信息。


6


9视频《Hi 新职业》节目制片人张竞堃,则从融媒体传播推广的角度进行了分享。据她介绍,央视网在节目开播前就进行了很周密的计划,户外大屏、智能中屏还有移动小屏全面覆盖,真正做到了屏屏联动。五一期间,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等主要城市的核心户外大屏进行展示,还获得了央视旗下的新媒体平台和互联网电视端的露出支持,取得了比较理想的传播效果。

 

7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制作人倪俊指出,融媒体短视频,不是直接拿长片切短,而是有自己的一套生产、叙事与传播的逻辑,推出融媒体端时段就是在契合这种发展趋势。此外,有很多题材在长纪录片范围之内是会受到一些局限的,反而更适合短纪录片形式展现。他表示,《9视频》《微9》时段还有一个好处,就是给更多的年轻导演较大的空间,有利于年轻纪录片导演的培养和成长。

 

8


微9《微观历史秀》节目制作人牛丰沛是较早从事互联网短视频的创作者,在她看来,在短视频的制作和传播上首先考虑的是可能是垂类视频,比如和《微9》合作的《微观历史秀》,因为传统平台不太喜欢垂类视频,而是要求选题覆盖的受众越多越好、越广泛越好,但是在互联网传播机制下,垂类拥有了它的品牌发酵能力。

其次就是要考虑热点话题、热点人物或者热点事件。比如和《9视频》合作的项目选题,最初来源可能就是当下的一些新闻热点。但她最后也指出,《9视频》是15分钟的中短视频,其实和《微9》的制作上不仅仅是时间长短的区别,而是在内容布局、在表达方式上存在一定差异,需要区别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