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专场|非虚构叙事与跨界书写论坛

2023-04-03 10:37:59

人类追求真实的艺术探索从未间断,对真实的理解与抵达真实的手段相互激励,推动非虚构叙事手法进入更多的艺术形式和题材,随着技术与媒介的发展,自来水笔式的书写手段已经从文字领域扩展到图片和影像。


社会影响力论坛

论坛现场

2022新鲜提案·黎里真实影像大会北京专场“社会影响力论坛”,围绕“非虚构叙事与跨界书写”相关主题,探讨如何定义非虚构概念?非虚构的优势与特点是什么?非虚构的边界又该怎样去界定?目前,该论坛已上线“秧纪录”平台,一起在线上寻找答案吧!

论坛主持人:戴显婧
本次活动分为上下两场,上半场以论坛对话的形式展开,由摄影师、导演戴显婧担任主持人,邀请到五位影像、图片和文字领域里的嘉宾,深入地探讨和分析以上问题,他们分别是中央美院美术馆艺术中心主任、研究员、策展人蔡萌;导演、摄影师、制片人、编剧吴琦;纪录片撰稿人曾辉;导演、剪辑师、箭厂视频内容总监张婧艺;非虚构文字作者张凡。
嘉 宾:吴 琦
非虚构的概念远不像字面上那么简单,各位嘉宾们对非虚构也都有着自己的定义与解读。导演吴琦认为,“非虚构”的边界本身就比较模糊,尤其是手机的广泛普及之后,人人都可以是非虚构影像的创造者。
嘉 宾:蔡 萌
中央美院美术馆艺术中心主任蔡萌认为如今的手机拍照摄影,与古代的书法绘画相似,都是一种日常书写和表达。非虚构影像和文字的创作需要在庸俗、琐碎的现实主义当中,提炼出真实和真相。
嘉 宾:曾 辉

在谈到非虚构影像中的人物构建时,纪录片撰稿人曾辉深有感触,他发现,不少采访者在采访过程中,往往会天马行空地表达,甚至为讨好导演,有顺从倾向,导致表达的内容偏离非虚构的主旨。

嘉 宾:张婧艺

箭厂视频内容总监导演,剪辑师张婧艺也有类似经历,她表示,人生阅历的不同有时会让非虚构创作者无法很好地理解拍摄对象。

嘉 宾:张 凡
非虚构文字作者张凡,平时主要从事艺人采访撰写,在多年的交流和采访中,她一般会通过艺人团队来了解这位艺人,这样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分享

案例分享主持人:徐 筱

下半场则以中国独居女性的系列纪录片《她在家》案例分享为主,由制片人徐筱担任主持人,邀请到该片导演戴显婧、艺术指导吴琦、人物调研与宣推负责人张凡,每位嘉宾从自身角度出发,分享在实际进行非虚构影像创作时的一些难题与感悟。

案例分享环节

导演戴显婧认为,每种非虚构叙事手法都有自己的优劣势,文字、图片、影像都具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特点。

戴显婧(左)、吴 琦(右)
《她在家》作为一部讲述女性故事的纪录片,艺术指导吴琦以男性视角关注该片,在他看来,性别学是一个学术工具,纪录片只是一种语言,再基于他对静态和动态影像的兴趣,他认为这部纪录片值得拍摄!
张凡作为该片的人物调研与宣推负责人,既分享了她在前期调研的经验,也提到要用互联网思维做宣推,任何阶段的宣推都要提前做好前置安排,把握好身边的资源,实现最大化地传播。
现场嘉宾合影

如今我们都生活在影像白话文时代和自媒体时代,以非虚构叙事为手段跨越文字、图片和影像的书写有了更丰富的实践可能性。对于创作者来说,非虚构是一种手段,它的原始素材其实就是庸俗、琐碎的现实主义;对于普通大众来说非虚构叙事的门槛正在变得越来越低,每个人都可以是一段非虚构叙事作品的创作者。